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引子:

前日朋友聚餐,一位电视台美女评论员说:连电视台都要没有了。言下之意,传统媒体必死,且必速死。

突然感觉这是一口唾沫,先啐在了我脸上,然后砸到了我心里,砸中那未死的新闻人的尊严。

经济不振、互联网势起、自媒体横行,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难道它真的要死了吗?在老汉“冷媒体、热媒体”的预言里,未来的世界属于高度模拟人类自身存在状态的热媒体,正如此前系列(《预言家老汉》上中下)里所设想,更贴近人类最原始的交互模式,将会成为主流。

接踵而来的问题有一大车:点对点的交流模式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冷媒体式微、热媒体沸腾,是不是未来越热的越火,越冷的就越没有活路呢?自媒体的崛起让人刮目相看,在这场信息传播界的人民战争中,专业媒体会被淹没吗?曾经为从业者坚信的“内容为王”四个字,在新传播时代,还有意义吗?“记者”这个曾获得无数荣誉侧称谓,是否即将作古?

好多问题,我们细说从头。

(一)全球化平等化

 

老汉预言的地球村已经在望,但是由互联网以及卫星系统为基础的新兴的信息传播技术,在改变人类交流方式的同时,似乎给了人们一个感觉——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的确,在目前的交流环境中,去中介化的推进让点对点模式愈加突出,似乎每条信息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在可及范围内,且不再需要过多的中间环节。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或是现象——信息鸿沟,它存在于各个国家、产业、社会阶层之间。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马太效应也在不断强化,掌握更多信息、能够更快获得信息、以及对信息解读判断能力更强的人,正在变得越发强大;相反那些原来就信息贫乏的、缺乏获取渠道的,甚至有了信息都无力判断的人们,距离时代浪尖越来越远。

媒体,为了区别老汉那个广义的媒体,此处仅讨论传统典型定义下的媒体。传统媒体的主要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则以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特征,例如网站、APP、社交平台,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等等。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其功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解读,然后做成各种不一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或者成为受众——读者、听众或观众。

按照市场规律,有效需求决定供给,因此只要有人需要信息、需要对信息的权威解读,媒体就有生存的价值和必要。

正如信息鸿沟中指出的,一定有一些人,在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上处于弱势,但又对信息和信息背后的意义充满兴趣,这些人对于信息和信息解读就有需求,自然就会支撑媒体存在。

所谓知识越多,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也越多。当人类接触到更多未知信息时,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会渴求知道更多,这部分将被视为新增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媒体的需求。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争

 

当然,媒体只是一个统称,就连网站、博客、公众号这些,也是媒体,只不过相比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言,但终究摆脱不了“传播中介”的身份。

虽说大众有需求,但不等于所有媒体都能获得很滋润,都能吃香喝辣,总要分个饱汉子、饥汉子的。传统媒体经历了百年的沉浮,断然不会在一朝一夕里销声匿迹,只是其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是主角还是配角。

很明显,传统媒体正在逐步失去其绝对优势。技术的发展本身不会消除人类对信息及解读的需求,而是会激发人类对更容易获取信息的潜在需求,真正发生改变的是信息的收集、传播、处理、阅读的方式,而不同媒体的兴衰更替,也源于信息传播各个环节的变化。

纸媒

现在若是说一句:纸媒的衰败难以避免,会显得有些事后诸葛亮。事实上,当《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邮报》被易主、《读者文摘》宣布破产,纸媒的衰落似乎已经昭告天下,一切都是“奉天承运”。即使有人幻想着依靠深度报道来抓住受众,却忘记了消费者行为对于媒体的反作用。读者转向电子屏,因其具备多种特性:便携、更新速度快、功能全面等等,综合性、一体化的特征是对人类神经元系统的一种模拟,而不是简单的、单一功能的产品。而深度报道,未来是不是也会成为一段历史,毕竟按照人类现在生活习惯,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短小且肤浅的内容更容易被穿插到那些碎片中,而不是深刻的长篇大论。纸媒的衰落源于读者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这一点非常明显。

通讯社

除纸媒外,另一个面临巨大挑战的传统媒体是通讯社——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媒体类型。虽然在中国,几乎人人都听说过“新华社”,几乎每天都在接受“新华社”的信息,不过应该没几个人知道通讯社和其他媒体相比,究竟有何差异。通讯社,主要扮演的是其他媒体信息提供源的角色,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于遍布全球各地的信息采集网点。纸媒时代,媒体的地域局限性很强,通讯社成了很多本地媒体所依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但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外派记者比过去方便很多,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也早就改天换地,通讯社的优势正在逐渐下降。

但我并不是说路透、法新、美联这样的老牌通讯社要倒闭了,只是受到信息采集和传播方式变化的影响,“通讯社”的传统业务模式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讯社需要寻找新的客户、满足新的要求。已经看到的是,凭借多年来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口碑,在遇到海外重大事件时,我们还是倾向于相信这些老牌海外通讯社——即使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是通讯社,也说不出路透和FT的区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是新兴媒体很难企及的。

同时,相比纸媒在没落面前的转型难题,通讯社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因为从一开始,通讯社就没有实体内容产品,所有的信息均通过电子渠道传播,其内容制作团队更能够适应当今传媒环境下,读者对于内容的需求。另外,以彭博为例,虽然本质上是通讯社,但其最赚钱的业务是终端销售——几乎每个与金融相关的机构都要配上一两台,来撑撑门面,否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投资的——以高粘性的终端,绑定读者消费内容。而这种终端产品,大约可以被视为APP的鼻祖;或者说,目前阅读器式的新闻类APP,只是继承了终端产品在内容方面的基因,还有其他功能有待附加。

单从技术和内容的角度看,通讯社面临的转型压力可能有限,但问题在于通讯社一直以来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有严重的挑战。多元化、扁平化、点对点、去中心,这些使得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结果将是不愿意为内容付费,而这是通讯社赖以生存的来源。仍以彭博为例,同为金融通讯社,其盈利状况比路透和道琼斯好很多,利器便是高粘性的终端。用设备养内容,说出来,作为曾经的媒体人,还是感到一丝心寒。

广播

这是一个从诞生起便展示出特殊性的媒体——以音频为载体,占领人的耳朵,而不再是眼睛。因为一般不影响受众进行其他活动,该开车开车、该洗碗洗碗,该特性帮助其始终占据着一个利基市场,即使在电视巨大的冲击下,仍然拥有一批特定的受众。如今,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进行全方位进攻之际,广播其实并未受到正面主火力攻击。很大程度上一来是因为只提供音频内容,而互联网上玩得好的媒体,真心不屑于做音频,这不符合技术综合性模拟人体的大趋势。因此,很少有新媒体专攻音频内容,尤其是在新闻领域内。

电视

电视诞生以来,其较强的交互性、实时性、感官综合性,一度把纸媒和广播打得体无完肤。当三者刚形成较为平衡的鼎足之势不久,交互性更强,还具备可移动性和可选择性的网络媒体就出现了,此刻电视才算是遭遇到了敌手。而且,过去受制于数据传输技术的问题,在移动终端上收看视频节目的体验并不好。然而随着4G技术的推广以及可以预见的费用下降,网络在视频信息上的优势也将逐步体现。电视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

但是真会像那位美女所言,以后就真的没有电视了吗?好吧,她真是想多了。

首先,电子产品的普及并不会那么快,信息鸿沟的存在使得电视作为传统优势媒体的地位,至少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仍将继续保持。其次,作为目前可以想象的内容产品终极形式,视频节目也需要有人来制作,电视台在这方面具备最明显的优势。第三,电视机,拥有一块占据客厅多年的重要屏幕,已经成为流量导入的重要入口之一,并在不断提升设备综合功能的同时,与可移动设备进行着抗争;同时,鉴于其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屏幕尺寸及其能够带来的感官体验都是移动设备无法比拟的。

当然了,如果你看过《Black Mirror》,那你就会记得那些遍布于房间的屏幕。从技术上来说,这一定可以实现,届时你很难说是电脑屏打败了电视屏,还是电视屏打败了电脑屏,只能说,是屏幕打败了其他介质。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看到终极屏幕,它将以空气作为介质,实现真正的“随心触碰”。

 

—————————————————————————————充满歉意的分割线,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高健

高健

15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曾堕互联网,后游媒体圈;藏身金融界,不辍刀笔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