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还债的分割线,终于完成了整篇稿件--------------------------------------------------------

 

 

(三)挑战专业媒体——自媒体的尴尬

 

自媒体算不上新鲜事物,但在国内目前还是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在点对点的网络环境里,在扁平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媒体真的能够取代专业媒体吗?

OK, I shrug.

先来看自媒体的定义,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摘录自百度知道)

可见,在这个定义里面,描述了自媒体两个很重要的特征“分享”和“事实和新闻”。即,自媒体的诞生最初源于对事实进行分享,而不是通过影响公众获取商业利益。

很多人偏爱自媒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信任带着各种色彩和背景的专业媒体,认为随手拍、随手发更真实、更可靠。在没有受到各种的前提下,也许这种想法站得住脚。惟现实很残酷,自媒体背后的名利场并不比专业媒体简单。遭遇信任危机时,谁来为它背书。

诚然,一定有无欲无求、洁身自好的自媒体运作者,久而久之也可能成为新的意见领袖。这个时候,除非只想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这样自然不可能持续性地挑战专业媒体,小作坊永远只能满足小众的需求——无论是口味还是数量。若决定做大,那就是走专业媒体发展之路,不再是自媒体。商业化之路不可避免,最早一批走自媒体之路的人,有人成了媒体红人,有的则开了各种网店,有的吸引了大量的广告商,在穿插各类硬广、软广。即使内容不够专业,但这就是专业媒体的运作模式——凭影响力赚钱。

当然,目前更多见的是“半自媒体”——借助专业媒体平台,但又不隶属于该媒体,内容无需代表该媒体观点,运作者也不从该媒体收钱。很多半自媒体的运作者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讲述自己的故事、传播自己的理念。但是纯粹的自媒体缺乏品牌效应,若不依附于专业媒体平台,利用平台已有的品牌和既定读者群体,则通常将面临两难——要么自我营销,要么事倍功半。

读者们看到这里肯定会反问,不是有些名人的自媒体做得也风生水起的吗?那些知名的博主、公众号可是粉丝无数。的确,这是现象,但关键是这些自媒体很多是依赖于专业媒体平台的半自媒体,并不是真正从零开始打拼的自媒体。而名人开博、开号,更不是纯粹的自媒体,因为他们早就依靠专业媒体培养出了固定的读者群,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根本不是定义中的“普通大众”,他们创办的自媒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不具有代表意义。

 

(四)内容,尚能王否?

 

此处,“王”:第四声,动词,意“称王、为王”。

 “内容为王”,每个学过新闻学的年轻人都知道,也是很多媒体人自认所作所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但是在媒体摸爬滚打几年,灰头土脸时,还有几个人将它依然视为职业信条。

说起这个,突然觉得好苍凉。

飞快的生活节奏,碎片化的时间分割,爆炸式的信息增长,信息载体屏幕的缩小,都深刻地影响着受众阅读习惯——从深度转向广度,从立意转向语句。

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崛起,把传统媒体打了个措手不及。广告主们纷纷都盯上了新媒体流量入口的价值,在预算捉襟见肘之际不得不放弃传统媒体。广告和受众的双流失,导致纸媒、电视都面临巨大的双重压力。

但这并不能说明,好内容在好渠道面前,已经变得一文不值。网络媒体的发展大约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显示在服务器、带宽等硬件方面投入巨资,保证客户使用时保持稳定、高速,随后再开始逐步加强内容的建设——这与传统媒体诞生之初的发展之路并无二致。

这两天新闻说某名嘴离开央视,加盟一视频网站担任体育板块的首席内容官。该举动至少能够说明两点:1、网络媒体设立“首席内容官”,旨在强化内容制作,即使是噱头,至少让媒体人欣慰,“内容”两个字还能拿出来当噱头;2、虽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各种差异,但内容本身的质量高下,仍然存在绝对的衡量标准,因此传统媒体的资深人士才会被看中。(插句题外话,该案例的选择不代表本球迷认同该名嘴的解说风格。)

除了挖角传统媒体的专业人才之外,网络视频公司为了提升内容水平,前两年先是抢版权,为热播剧和热播节目一掷千金,随后又开始涉足内容制作,推出自制剧,以期通过差异化赢得观众。

除了视频网站展示出对内容的高度重视外,其他专业类和门户类网站对内容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网络媒体崛起之初,传统媒体的担忧主要来自于网络媒体的反应速度,觉得网络媒体主要胜在一个“快”字上。但是随着网络媒体对于内容的不断投入,其在策划、整合专题方面的功力不断升级,加上高效互动以及不受版面、时间段限制的特性,助其在内容上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转载。

说了这么多,自然是想坚持相信“内容为王”四个字。毕竟对于受众而言,消费的是内容,而不是渠道——无论他们付出的是钱还是时间。“内容为体,渠道为用”,无论是最早的文字、纸张,还是如今的各类屏幕,只是承载内容的工具而已,形式的改变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而不可能喧宾夺主地取代内容这一消费客体。

话题:



0

推荐

高健

高健

15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曾堕互联网,后游媒体圈;藏身金融界,不辍刀笔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