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大学时见识到老汉的预言功力之后,我就很遗憾他没能多说些什么,好让我一窥未来的样子。

某日,和朋友聊起热得发烫的可穿戴设备,忽意识到这便是老汉所言之“人的延伸”,大脑立刻进入运转状态——如果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们会看到什么?

自由,即摆脱自然力的束缚。以此概念而论,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与不自由状态的对抗史——人类使用各类工具,都是为了与自然的桎梏,及人类自我极限相抗衡,以实现不断延伸。变得更加自由,早就成了人类基因中的一部分。虽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去推进这种自由,但同样是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并渴望享受这种自由——简单地说,就是发明者、创新者很少,但使用创新产品的人众多——这就为随时激发需求奠定了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能够实现的自由境界也随之提高,根据目前已经实现的情况哗啦哗啦,约莫推衍如下特点。

物理性延伸向虚拟性延伸转变

 

遥想当年,若一个人要去远方办事,就先要克服空间的障碍,在抵达目的地后,再开始执行任务。人类最初的方法是靠双腿走路,随后通过驯服动物作为代步工具,缩短行程时间。几千年后,人类发明了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使双腿得到了巨大的延伸,但最后任务的执行始终须亲为。

然而,在有了遥感技术后,不仅双腿,就连手臂也实现了延伸。通过信号传输装置,将信号发射出去,触发远端设备完成程序预先设定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类解决了亲自执行任务的困难。

而如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在晋级到移动互联层面,使得远程遥控更上层楼——及其所辐射的范围得以大幅拓展,物联网、车联网这些梦想中的概念也正逐步兑现。

可以看到的是,人类在延伸过程中,已经突破了对身体进行物理性延伸的阶段,而是进入到虚拟延伸的阶段——没有机械手臂、没有滚轮代步。

我乐于将其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去中介化”,即“强化功能的同时弱化工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延伸的另一个趋势被展现了出来——从单一性延伸向综合性延伸转变。

单一延伸向综合性延伸转变

 

正如同老汉所言,整个技术的推进是为了实现“人的延伸”。也就是说,其本身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一部分功能的延伸,惟囿于技术水平落后,即时人类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也无力实现。所以能够呈现出的延伸,仅是对某一部分功能的延伸或者模拟。

但当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人类梦想中的情境就会被陆续实现。例如遥控技术,就是同时实现了对人类腿脚和手臂的延伸。

再举个例子,老汉将电话视为耳朵和嘴的延伸,这其实已经实现了延伸功能的复合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视电话问世,在原先普通电话的功能上叠加了对眼睛的延伸。而手机的出现,则令电话实现了对空间的征服,让人类在使用电话时,不再被局限于电话线长度半径范围内。等到蓝牙技术进入生活,再度提升手机使用之便利性,并成功解放双手。

感谢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在远程自由通话的大道上越走越快,都可以小跑了。

再看一个例子——电脑。最初,电脑是通过各种程序语言和指令来控制的,使用时人脑必须切换到电脑语言,才能说服电脑完成各种任务。因此当视窗系统出现后,冷冰冰的电脑一下子就友好了起来,枯燥繁琐的指令变为简单的列表,将各种功能和操作者可能的选择依次排列,以简化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可以看作电脑用途从单纯的计算功能延伸体,向着更复杂的神经中枢系统演进;另一方面可以看作单纯接受指令,然后输出结果的电脑,成为了可以进行交互式反馈的有限神经中枢,亦即电脑正在向着模拟人类思维的方式迈出重要一步。而从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这种对人类行为的综合性延伸正在得到不断强化。

当所有的延伸功能不断综合,则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我想,那将是对人的完整模拟——不仅仅是各种感觉器官、身体部位、神经中枢,还包括体能系统。

是的,体能系统,是我所见的最后却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体外储能,延伸人类的能量系统。

 

体外之体——带着外挂来作战

 

之前有人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底部加上了一层“WiFi需求”,瞬间展现出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不过最近这个新需求金字塔又有了加强版,下放又加了一层“电源需求”。见到后,我不禁哈哈大笑,正合我意。

其实回顾人类的延伸史,表面上是功能的延伸,但其最终都离不开或植根于对能源的挖掘。即便是最早的驯服马匹代步,其实利用的不仅仅是马儿疾驰的四蹄,更重要的是“马力”。而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这才有了随后的火车、汽车等等现代交通工具的问世。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仅是对人类而言,对人这一个体也是如此。三天不吃饭,铁人也会倒下。所以,当我们试图实现综合性延伸,创造出对人体的终极性模拟,就不能不考虑对体能的延伸。目前最常见的就是移动电源——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便携式能源补充装置。对于现代人而言,包里揣个移动电源,这就如同古人出门带干粮一样有必要。

所以,当我们把肌体和中枢神经都实现了延伸之后,若没有足够的能源作为补充,一切都是白搭。而对于人体能量系统的模拟,关键在于模拟其内化存在、补充便利两大特征——人的体能与人的身体存在于一处,并不会也不可能脱离人体而存在,也不会限制人体的移动,这就要求在延伸时实现能量及能量补充装置的便携性;睡眠、饮食是两种最为常见的人类能量补充方式,简单且易得(原始社会食物并不易得,但城市社会中,这不能被视为难事),因此当我们外挂需要补充能量时,随时随地随量就成了一种考验。以电动汽车为例,电池容量与其体积、重量之间是一对仍然没能解决的矛盾,而这也是所有新能源以及对人类进行延伸和模拟时都将面对的一个难题。

无论未来我们最终的选择是电能、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还是现在仍未知的能量源,都要做到六个字——小身材,大味道。

 

综上所述,当人类不断实现自我延伸,最终将走到自然约束的边界,甚至可能突破自然的束缚。到那时,人与非人类存在体的交互将在技术的辅助下,无限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程序指令被视窗代替、键盘输入变为触摸屏和语音控制,甚至可以想象未来人类利用意识与物体直接交互。当然,若要实现最好的效果,必须保证操控人不是个纠结帝。当然了,即使是纠结帝,我们也可以期待程序足够智能,能辨别出那个一闪而过的灵动之念是否将成为最终结论。

话题:



0

推荐

高健

高健

15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曾堕互联网,后游媒体圈;藏身金融界,不辍刀笔梦。

文章